示范区对基层治理网格进行系统性重塑182个网格织密“全域覆盖、边界清晰、责任明确”治理网
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网格则是打通这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支点。今年年初以来,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聚焦基层治理精细化、精准化、专业化目标,以网格优化、队伍建强、管理创新为抓手,对基层治理网格进行系统性重塑,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,用“小网格”托起“大治理”,为辖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精细划分网格,让治理边界更清晰
“以前小区有事,不知道该找谁说;现在网格员就在身边,有事喊一声就到。”示范区博文社区居民王女士的感受,正是示范区网格精细化管理的生动缩影。
为破解以往网格划分“过大过粗、权责不清”的难题,示范区从“科学精准”出发,对全区网格进行整合优化,最终确定182个基层治理网格,构建起“全域覆盖、边界清晰、责任明确”的网格治理体系。
在城市社区,示范区以住宅小区、连片楼院为基本单元,划分51个社区网格,每个网格精准覆盖300至500户居民,确保“户有人管、事有人办”;在农村地区,依托村民小组天然的熟人社会基础,划分92个农村网格,让治理贴合乡村生活节奏;针对产业园区、商圈市场、公园景区等特殊区域,专门划分39个专属网格,匹配差异化治理需求——无论是企业的政策咨询、商户的经营诉求,还是游客的突发求助,都能在网格内快速响应。这种“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”的划分方式,彻底改变了过去“一刀切”的网格管理模式,让治理资源精准下沉到最需要的地方。
多元力量“组网”,让治理队伍更有力
“网格好不好,关键看队伍。”示范区打破“单一行政力量推动”的局限,整合优化网格员队伍,构建起“专兼结合、群防群治”的网格治理共同体。
目前,示范区已配备网格长104名、专职网格员167人、兼职网格员172人,形成“网格长统筹、专职员主责、兼职员协同”的三级队伍架构。其中,专职网格员承担日常巡查、信息采集、矛盾调解等核心职责,确保治理“不断档”;兼职网格员则由村(社区)党员、楼栋长、热心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构成,他们熟悉邻里情况、了解群众需求,成为基层治理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。
“我们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每天都会和网格员一起巡逻,发现老人需要帮忙买药、谁家水管坏了,都会第一时间反馈,大家一起解决。”浦江社区网格长杨致坤介绍,这种“专业力量+群众力量”的组合,不仅充实了基层治理力量,更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,让“治理”变成了“大家的事”。
清单管理“定责”,让治理效能再提升
“以前各个部门都往网格派活儿,网格员成了‘万能杂工’,反而顾此失彼。”为破解“网格万能化、职责模糊化”的困境,示范区创新推行“网格事项清单管理”,通过建立“事项准入与退出机制”,给网格“减负增效”。
示范区制定《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网格事项准入制度(试行)》,对各部门拟纳入网格的事项进行严格审核,最终整合18个部门的28项服务事项,明确“哪些事网格必须办、哪些事网格不承担”。通过打破部门之间的“信息壁垒”和“责任壁垒”,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“多套网格”整合为“一张网”,实现“一格多用、一网统管”。
示范区组织宣传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他们将持续深化基层网格化建设,加强网格员队伍专业化培训,完善考核激励机制,推动数据互联共享,打通部门信息壁垒,拓展群众参与渠道,鼓励多元共治,真正让“小网格”释放“大能量”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和群众满意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