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壁“返家乡”大学生游学营 触摸家乡脉动 凝聚青春力量
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,全力服务鹤壁市招才引智工作大局,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,8月8日至14日,市委人才办、团市委联合举办2025年“返家乡”大学生游学营活动。参与“扬帆计划·大学生返家乡”暑期社会实践的市县两级学子,循着家乡发展脉络深入各县区,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触摸鹤壁成长脉动,于产业与生态的画卷里读懂家乡奋进故事。
古韵新姿:在浚县、淇县探寻根脉、感受活力
游学首站,学子们走进浚县,感受古韵与新潮的碰撞。市现代物流产业园内,自动化分拣设备高效运转、智慧物流系统精准调度,学子们直观感受到数字经济为传统农业大县注入的新动能。在杨玘屯大师工坊集群,非遗传承人展示泥咕咕制作技艺,从选土、塑形到烧制、彩绘,每一步都凝结着千年匠心,让大家领会到“传统技艺活态传承”的深意。漫步浚县古城,青石板路蜿蜒,古色古香的商铺与民居错落有致,飞檐翘角间满是岁月韵味,学子们在青砖灰瓦间静品千年文脉。
来到淇县,领略产业创新与红色精神勾勒出的奋进底色。在鹤壁尼龙新材料产业化基地,纤细却强度惊人的尼龙纤维从实验室走向航空航天领域,“从0到1”的技术突破让材料专业的同学直呼“震撼”。在大石岩红色教育基地,老党员讲述的革命故事与“党群同心、艰苦奋斗”的精神,让学子们深刻理解了“红色基因是家乡最宝贵的财富”。
科创生态:在淇滨区、山城区、鹤山区见证发展加速度
学子们在浚县、淇县探寻家乡的“根与魂”后,又到淇滨区、山城区、鹤山区感受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。
淇滨区的科创版图上,“未来已来”的图景生动呈现。河南航天宏图的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农田墒情、森林火情,让遥感专业学子看到“专业服务家乡农业”的生动实践;河南省信创产业园从芯片设计到整机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,诠释着“科技自立自强”的分量。天章卫星科技车间内,即将发射的遥感卫星正在做最后调试,“咱鹤壁也能造卫星”,学子们的惊叹满是自豪。
山城区的“新旧动能转换”之路,见证老工业基地破茧成蝶。新拓洋生物工程车间里,玉米深加工产品一步步转化为医药中间体、新能源材料,实现“一粒玉米的价值链跃升”。石林会议旧址内,青砖灰瓦的院落诉说着烽火岁月,讲解员讲解刘邓大军部署作战的往事,斑驳标语透着当年的激昂,学子们轻抚老桌椅,在肃穆中读懂“军民同心”的力量,更明白今日发展的根基。
鹤山区的乡村振兴实践,勾勒出“田园换新颜”的鲜活图景。贾家村特色水产养殖基地,标准化池塘里鲈鱼活力十足、长势正盛,科学养殖模式让这片水域成为科技助农的生动样板;王马庄红薯基地的深加工车间里,红薯变身淀粉、粉条、休闲食品,产业链延伸让“土疙瘩”真正成了“金疙瘩”;娄家沟村的高密度水产养殖项目,则用科技力量打破“山区难搞高效农业”的固有认知,开辟出致富新路径。
青春归巢:双向奔赴共绘家乡未来
一路行走,学子们感慨万千。四川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胡鹏鑫说:“以前觉得家乡‘小而美’,这次才发现它‘藏着大能量’。天海集团的精密制造、河南航天宏图的卫星应用,让我看到我学的专业在鹤壁大有可为,毕业后有机会一定回来!”
河南科技学院的高帅军聚焦鹤山区农业:“贾家村水产养殖、王马庄红薯深加工,都是‘科技兴农’的鲜活案例。我的专业是农学,未来想扎根农村,帮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红火。”
团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李潇漾表示,游学营旨在让学子们看见家乡的历史厚度、产业高度、创新速度与生态之美,打破固有印象,激发建设动力。下一步,将持续搭建“知家乡、返家乡、建家乡”桥梁,推出“青年人才政策包”,深化高校合作,让更多青年把“乡愁”变成“事业”。
一场游学,连接起学子与家乡的双向奔赴。当青春目光聚焦故土变迁,知识力量对接家乡需求,这座城市的未来,正在一代代青年接力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