访谈淇滨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、副区长 高志芳
主持人:教育是重要的一项民生工程,校园食品安全也是近期的一个热点话题。高区长,请您谈谈淇滨区在“校园餐”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,取得了哪些成效?
高志芳:今年以来,淇滨区在教育领域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中,以“三个强化”为抓手,即强化政治担当统筹推进、强化系统施治重点突破、强化标本兼治、建章立制,纵深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工作走深走实。
一是夯实主体责任。校园食品安全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,更与千万家庭幸福紧密相连。在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上,淇滨区先后30余次通过专题研究、调研约谈等形式推进工作,层层传导压力,压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(园长)第一责任人的责任,要求其严格落实“日管控、周排查、月调度”等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机制,扎实守护好学生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二是健全工作机制。突出问题导向,在去年建立完善《淇滨区学校食堂食材采购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机制的基础上,针对排查反映出来的短板漏洞,研究制定了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高效运转等5项工作机制,明确教育、市场监管、卫健等部门职责分工,形成各负其责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
三是加强学校食堂管理。在从业人员管理方面,严格落实入职审查、健康体检和考核培训制度,提升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与能力;在规范透明操作方面,在实现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覆盖率、在线率达到100%的基础上,今年16所学校又开通了AI智能抓拍系统,对从业人员穿戴不整齐、操作不规范等现象进行自动抓拍,并同步推送预警信息,实现秒级响应、即时整改;在膳食营养搭配方面,按照学生餐营养指南科学搭配菜品,丰富每餐营养摄入,确保学生吃的营养、吃的健康。
四是强化多重监管。运用“四不两直”,坚持每月对学校食堂开展一次食品安全随机专项检查,对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、进货查验、病媒生物防制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,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实行闭环管理,提升整改质效。同时,积极邀请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新闻媒体等到校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。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实现全覆盖,家长代表日常到校监督检查百余次,参与到招标采购、营养配餐、供货验货、经费管理的全链条、全过程监管,共同推动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持续提升。畅通监督举报渠道,在学校门口、食堂显著位置张贴公示牌,公布市场监管、教体、学校和纪检部门监督投诉电话。今年春季学期,学生、家长对饭菜质量、价格满意度分别达到95.73%、96.81%,较上学期分别提高了3.73和3.81个百分点。
主持人: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广大家长及学生群体,全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。除此之外,还有没有其他安全方面的需要提醒一下大家呢?
高志芳: 现在正值暑假期间,除了食品安全,广大家长及学生还要高度注意其他方面的安全。
一是注意防溺亡安全。暑期天气炎热,很多家长带孩子到亲水的景区景点游玩,为了大家的安全,请务必时刻保持警惕,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,掌握防溺水知识,提高安全防范能力,家长做到“四知”:知去向、知同伴、知归时、知内容;切实让孩子做到防溺水“六不”,避免悲剧发生。
二是注意培训机构安全。暑假孩子放假,广大家长朋友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,指导孩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,适度开展课外培训。1.拒绝学科类“隐形变异”培训,按照国家规定,法定节假日、休息日及寒暑假期,学科类机构暂停培训,但一些无证无照的机构和个人,可能以“教育咨询”“住家教师”“一对一”等形式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,这些机构和个人不具备办学相关条件,可能会引发安全风险或退费纠纷等损害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形,为了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,请务必远离。2.选择办学正规、场所安全的培训机构。注意培训机构是否“证照齐全”、所在的楼层是否符合办学要求、教室防盗窗是否已按相关规定拆除到位、消防器具设施是否安装配备到位、是否有消防逃生双通道等等,切实保障孩子生命安全。3.签订正式合同,科学缴费。按照规定,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超过60课时的费用,且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。同时,要在签订《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(示范文本)》(2021年修订版)后再付款,并索取正规发票。不要轻易签订其他合同文本,避免合同纠纷。家长可以在“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”配套APP——“校外培训家长端”进行线上选课、购课、缴费,不要现金支付、充卡充值或以其他方式转账,避免退费纠纷。
主持人: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,大家对居住环境、安全保障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。淇滨区作为主城区,城市工作是全区工作的基本盘,物业服务水平直接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管理质效。淇滨区在物业服务管理上具体有哪些做法,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?
高志芳:物业管理工作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、事关百姓安居乐业、更事关社会和谐稳定,只有把物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体系,才能真正让居民当家做主,推动形成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。因此,淇滨区高度重视,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把小区物业管理摆到城市工作的重要位置上。一是“红色物业”引领,强化党建赋能。结合淇滨区工作实际,构建“区物业行业联合党委—城区街道党委—社区党委—小区党支部(物业企业党支部)—微网格(楼栋)党小组”五级“红色物业”组织架构,实现95家市场化物业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。全面推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民委员会、业主委员会(物业管理委员会)、物业服务企业“一核三联”红色物业建设模式,形成“组织共建、事务共商、难题共解、活动共办”的高效能治理生态。二是紧盯问题攻坚,破解痛点难点。聚焦物业服务履约不到位、侵占业主公共收益、物业服务收费不规范、支出不透明等突出问题,开展物业领域专项整治。检查专业化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214个,交办问题255项,下发整改通知书5份,约谈物业项目负责人28人次,曝光物业企业6家,交办问题均已整改完毕。充分发挥“行业协会+基层化解+政策宣讲”作用,扎实开展“业主委员会主任接待日”等活动,找准物业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,吃透社情民意,不断探索创新,总结出一批来自基层、经得起检验的鲜活做法,探索出一条符合淇滨实际、接地气、能推广的物业善治模式,实现不出小区就地化解物业矛盾纠纷。如锦绣江南小区实施业主委员会、物业公司“双测互评工作法”,长江路街道成立物业协会工作站,佳和小区探索并推行积分制物业管理新模式,打造“广惠小店”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站。开展信用星级评定,评定四星级企业1个,三星级企业2个,二星级企业16个,一星级企业13个。三是鼓励群众参与,激发自治活力。持续推进住宅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,加强组织成员的发现、培育、储备和推荐,选优配强业主自治组织。开展“美好家园”建设行动,对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交流探讨。充分调动业主委员会(物管委)、物业企业、热心居民参与到小区管理中,推动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效果共评、成果共享,培育一批管理规范、服务优良、环境宜居、安定和谐的“美好家园”小区,假日半岛小区荣获全省2024年度“加强物业管理共建美好家园”典型案例。四是聚焦物业管理,提升服务水平。开展“物业+服务”品质提升行动,根据业主实际需求提供家政、维修、代办等延伸服务,让物业企业经营有收益、运营可持续,进而带动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。每月18日开展“物业经理服务日”活动,接待业主并登记化解问题。组织开展冲洗地垫、洗车、换窗纱等丰富多样的便民利民服务活动,服务居民1.6万余人次。开展清洁家园、安全生产集中除患攻坚、防汛备汛等专项行动,在汛期积极备汛防汛,开展防汛演练348次,设置防汛挡板470块,沙袋28198个,应急水泵854个,发电机44台,组织抢险队伍2500余人。